人物

“我撑故我在”: 何宇红对话区志航


《景·观》美国自由女神(1886年10月28日落成)

在我的«当代文化艺术景观 – 对话录系列 »中,我采访过中外各种各样的艺术家,文人学者和知识分子。区志航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个,鉴于他之前的身份,他所从事的职业,他的思维方式,他的观点,他不可思议的异于其他艺术家的无比清晰的陈述,甚至他的直言不讳(不知可否用”张扬“一词来形容?)但我同时又觉得他是谦卑的,我的这种感觉可能来自于他其实深藏着的对于某种“神圣”的敬畏感,我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明确地感受到这种东西。我觉得他的那种“坚持”甚至是与“悲凉,孤独和无奈”紧紧相连的;某种反讽的意味从里到外无时无刻不显现在区志航的行为和作品中。我认为,他发现了当代艺术的一块新大陆,并给行为艺术注入了一种新概念。我确信,这是他艺术创作的最大价值所在。正如他自己所阐述的:“当代艺术现成品不仅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也可以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感知的公共事件。我找到了这些可能影响人们观念甚至社会进程的大事件,并找到了锁定和发酵它们的方式,还找到了它们的记录形式和文化阐释。相信这既是当代艺术现成品应用新的范例,也是行为艺术创作的一种突破。”

何宇红,2021年6月4日,巴黎

 

以下对话,区志航简称“区”,何宇红简称“何”。
:听到您的“我撑故我在”,让我忍俊不禁,也由此对您的艺术行为俯卧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因为它让我想起的竟然不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而是法国艺术家”本“的”我尿故我在”(本-Ben,原名本杰明·伍奥提艾-Benjamin Vautier)。可能我认为您与“本”的意图更接近。(这里,不了解“本”的读者可以点击此处)这也是激起我采访您的缘由之一。我所理解的是,当人类在“思考”之后无果,发现光思考而无指向和无相应的行为时,人们开始厌恶或放弃这种无效应的思考,而被迫转身投向别处时大都以讽刺性和挑衅性的行为呈现。对此,或许您可以您的俯卧撑行为艺术系列作一个陈述。比如说,您所提出的“我撑故我在”来自何处,是受到什么人或事件的启发吗?

区:这个提法跟我的创作观念很接近。当时提出这个说法的是《信息时报》的一个记者,那是2008年7月初,我做俯卧撑作品创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这一年刚好又发生了一件事,叫“瓮安事件”,这个事件引发了一个网络流行语,叫“做俯卧撑”。这个公共事件于我很微妙,似乎有某种冥冥中的关联性:即媒体和网络上把“做俯卧撑”这一网络流行语与的“俯卧撑”作品联系在一起。俯卧撑是我的艺术符号,看到“做俯卧撑”这个网络流行语,会很本能地关注是怎么一回事。发现与我的俯卧撑没有关系,是影射官方不作为的。而我的俯卧撑恰恰是要作为,是主动介入和干预的。但因为都有俯卧撑,也许有人别有用心,想转移视线,于是进行了对接。我大致查了一下最早是南方网进行对接的,渐渐被其他媒体渲染放大,标题党为“节目主持人裸体俯卧撑俯瞰鸟巢”。在北京奥运(8月8日开幕)的前夕,这样的标题集中了当时所有吸引眼球的关键词,我和我的俯卧撑迅速成为网络热点,备受社会的关注和争议,迅速裂变成影响广泛的公共文化事件。当时正在北京采制我负责监制和主持的新锐人物访谈录《写真》,说不清有多少媒体和网站约访,每天手机被打爆,简直是不可思议。很多人以为我是受“瓮安事件”启发才进行俯卧撑作品的创作,其实根本不是。早在2007年的夏季,俯卧撑作品就首次公开展出,参加了有艾未未、赵半狄、舒勇、安迪等艺术家参与的《身体媒体当代艺术展》,也正因为这个展,在网络留下了俯卧撑作品,为一年后匪夷所思的对接提供了可能。在众多采访我的媒体中,《信息时报》记者伍世然做了两个整版的深度报道,题为《“裸体俯卧撑”组图网络大热 对话区志航:我撑故我在》,“连脱带拍自己8秒搞定”,也是他概括出来的。

何:也就是说,这个说法最初并不来自于您?

区:是的,是记者提炼出来的,很吻合我的“在场”诉求。很多的历史事件和公共事件还来不及辨认和澄清,问题更远未得到解决,也许就被有意无意的遗忘,甚至被扭曲和掩盖。我会想,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让大家铭记并持续地追问?于是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公共事件或历史事件的现场,做具有特殊意涵的行为,来再现和延续,唤起人们持续的关注与思考。 “我撑故我在”是对我的作品一个很好的表达,但这只是我的作品诉求的一部分。


2008年7月8日《信息时报》区志航“我撑故我在”

 

何:由此,我也特别想问您一个问题,因为,诸如您做的这种行为艺术的形式,其实已经有不少人已经做了(我这里指的不是俯卧撑这种形式,我说的是在场的肢体语言,融合到一个特殊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里,结合、分解、消化、重组…..起始于行为艺术,完成于拍照。)比如说,刘勃麟的“隐身”,李玮的“飞”,苍鑫的“舔”等等的,对于他们的在场和表达,或许我们也是可以用“我隐故我在”,“我飞故我在”,“我舔故我在”的….我说的形式相同大概是这个意思,您同意吗?

区:嗯,这些艺术家我都知道,甚至很熟悉,但这都是后来的事。我不是艺术科班出身,从一开始就与艺术圈保持着距离和很微妙的关系。我开始创作俯卧撑系列的时候,完全没有去考虑别人的东西,甚至不了解他们的作品和怎么做。即使看上去相似,其实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行为艺术家有很多,对行为方式和创作现场的选择一定有自己的考虑。我的俯卧撑系列,一定是在重大公共事件的发生地进行创作的。我原来没有觉得怎么样,只是想以我的方式去创作,而且世界上有那么多艺术创作者在苦苦地追索,以为应该有类似的作品。当我对艺术、对当代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才发现好像没有人这么做。应该找不到非常清晰地以这种符号性的方式,持续介入到重大事件现场进行创作的作品系列了,如果有,不妨告诉我。

记得2013年10月,我在瑞典哥德堡做俯卧撑作品展,在我之前刚完成通过童车的设计来阐释世界对儿童伤害个展的瑞典艺术家,带着他的儿子来参加我的个展开幕式,等大部分出席者离开之后,他很真诚地对我说:“你的作品很好,了解了你的作品后,我觉得我的作品像小品….”他明白我的作品,知道俯卧撑不是随便出现的裸体,背景是波澜壮阔的社会景观。另外,在美国休斯顿摄影双年展专家见面会,我与曾经是英国一家杂志主编的《时代周刊》资深编辑交流,他问我为什么做俯卧撑?我毕竟是记者出身,介绍完我的创作理念后反问他怎么看待我的作品?他很严谨地说:在我的认知记忆中,还没有见过通过特殊的行为艺术不断介入新闻事件现场进行创作的作品;你发现了新闻摄影的问题,同时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010年3月8日《环球时报》跨版介绍俯卧撑作品


2010年10月24日《南方人物周刊》区志航:裸体和俯卧撑的力量

 

何:这个也就与您所说的“新闻是有时效性的,艺术是永恒的,我尝试通过艺术介入新闻,以艺术的永恒性弥补新闻时效性所带来的问题”不谋而合了。但与此同时,也涉及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或许您弥补的不仅是新闻的时效性不足,还有其它所有事物上的不足…也牵扯到一个问题,您觉得艺术有实用价值吗?我这样问,是因为,以前艺术为政治服务,我们早已诟病这个事,但如果说我们现在过分强调“艺术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帮助人类…”等等的,其实,这种艺术实用主义跟当年的艺术为政治服务难道不是一个道理吗?很想听听您对此的看法。

区:正常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的,艺术创作也一样,关键在于为什么做,这关系到我创作的初心。从我的出生年份您可以看到,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到十年的时候出生的,我们这代人见证了这个国家的演变、剧变和发展,以及这个过程所出现的问题。当代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更关注普世价值,强调质疑批判和引发思考,通过介入社会现实进行发问。我想,中国社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有那么多的问题,我的时间和精力又有限,怎么做才能精准到位切入社会本质的问题?我的专业职称是记者,能够敏锐地感觉到重大的历史和新闻事件它往往是这个时期的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综合体现,如果通过这些事件的铭记和追问,也许会更有意义,可以从中找到问题的症结,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没有单独针对诸如女权问题、拆迁问题或腐败问题进行创作,而是关乎和介入到中国社会各类基本的问题。表面看这些作品都有一个俯卧撑,大同小异,其实每个作品之间的区别是巨大的。例如三鹿奶粉事件、温州动车事故,折射着不同的问题,同时又具有某种共性和关联性,最终所追问到体制问题。我的个性和背景经历,让我回避掉了很多艺术创作的清规戒律,中国的艺术院校应该培养不出俯卧撑,否则早就有这类作品了。《1000个俯卧撑·区志航作品展》学术主持人,中山大学冯原教授在“俯卧撑”学术研讨会上曾经说过:区志航的作品按照现在艺术院校的科系是很难对号入座的,这恰恰是他的作品的意义。我的创作从未想过要颠覆谁,一切都源自我自己的本能和直觉,就认为应该和可以这么做。

我是从传统文化走过来的,当初也不懂甚至排斥当代艺术,慢慢才发现当代艺术的意义。我认为当代艺术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甚至个体,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能够接受当代艺术,对当代艺术多一些了解,相信对于认识事物、提升思考都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很希望在当代艺术创作和推动方面有所作为,我创办、负责并主持的中国第一个综合时尚电视节目《时尚放送》,就是中国最早最频繁推介当代艺术的主流电视媒体。我一直有一种使命感,强调担当与责任,这与我的家庭、经历和接受的教育有关系,我读的是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专业,还是中共党员。

与此同时我又发现,由于当代艺术的观念性和表达方式的颠覆性,使强调介入和干预现实的当代艺术很难进入社会,存在难以在社会生效的瓶颈,只能是在艺术圈孤芳自赏,谈何干预?试想中国社会改革开放1978年开始,中国当代艺术的萌芽在七年后的85思潮,作为先锋艺术象征的当代艺术,究竟在引领还是在跟随?不妨再看看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当代艺术界对互联网的应用也是相对滞后的。互联网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不与互联网发生关系的艺术,注定是没有力量的。我想说的是,当代艺术创作要突破已经形成的铜墙铁壁,我在文艺复兴发源地佛罗伦萨创作过俯卧撑,既向文艺复兴致敬,也希望当代艺术复兴。关于我的作品和我的创作及与社会互动的方式,刚开始不被绝大多数人理解,甚至有很多人反感我,包括一些圈中人,慢慢才发生了改变。当然,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改变。


区志航参与创建的中国第一个综合时尚电视节目《时尚放送》的海报

 

何:因为您的出现,妨碍了一部份人的价值体系和构架。就是他们已经设计好的一个构架,比如什么样的人应该成名,什么样的人应该被社会或行业内的承认和得到名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您就像横空杀出的一匹黑马…..

区:我无意与谁过不去,一直特立独行地坚持,跟着感觉走。

何:我知道您是无意中的,但你们这一类人的出现,严重妨碍了他们的价值体系,打破了他们约定俗成的逻辑思维和行事习惯,冲撞了他们狭隘的认知世界;所以会让非常多的人不舒服。

区:我一直将作品重返和影响社会,与现实互动,在社会生效视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没有这一部分,我的作品就没有今天。而且相信每个作者都在乎作品的社会影响,如果谁说不在乎,留着孤芳自赏好了,不要在社会出现。在一个关于行为艺术的电视节目论坛上,有一位女行为艺术家对我说:区老师,您似乎很在乎社会对您的关注。我说:当然在乎呀,我的创作就是为了让社会在乎和关注的,否则我为什么要做俯卧撑这样的创作如果?

何:被社会关注和被社会承认,那是两回事。特别在意“是否被社会承认”,是说那个人“很在乎是否能够成名”。
区:是的。如果我想成名,作为一个获过“金话筒”银奖(方言主持人最高奖)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中国首个时尚节目的创始人,中国最佳时装评论员和最佳时装摄影师,完全可以活得很滋润,有必要通过充满争议和风险的俯卧撑艺术创作这条路吗?不畏艰险坚持超过十年还属于炒作吗?我在回应那位行为艺术家时还说:其实你更在乎被社会关注和承认,每次行为艺术创作,都会邀请媒体记者到现场。我的俯卧撑创作,从不邀请媒体到现场,但作品形成后,会通过互联网让作品回到社会,让更多人围观和互动,哪怕那是骂我,那也是真实的。而你邀请来的人,可能碍于情面或其他原因,互动的真实性可能是值得怀疑的。

行为艺术乃至整个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如果你的观念和做法仍停留在互联网普及之前,你的作品注定是没有力量的。如今哪个有影响的人和作品与互联网无关?我的作品看起来是行为艺术或摄影艺术,其实整个过程与互联网密不可分,是跨媒介艺术,包含了很多东西。公共事件、历史事件、我的身体、网络和摄影等等,都是作品的媒介和材料。而且,我只要介入到这个事件,围绕这个事件发生的一切都会成为该作品的一部分。以不变应万变的俯卧撑作品,其实在不断的变化和成长。例如围绕着三鹿奶粉事件,衍生出巨头婴、维权、善后、各种打压等多少问题,现在都没完。我以我的方式,不断地让作品回到和影响社会,久而久之,俯卧撑这个个人的艺术符号裂变成为公共艺术符号,公众也渐渐习惯了俯卧撑与重大公共事件的关联性。


《那一刻》2008年5月12日14:28 汶川大地震 作品1号


《红色中国》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那一刻》2015年8月12日 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件 作品1号

 

何:恐怕常常发生的情况变成了:“智者指月以手,愚者看手不看月”。您的行为艺术作品很容易发生这种效果(笑)。那么面对您的作品,我所看到的,确实就是您所陈述在某种程度上弥补的”新闻的时效性“,但是,面对公众,您认为您的愿望实现了吗?您对达到这个效果有多乐观呢?

区:我觉得,就算我现在停下来,相对做这个作品的初衷,已经不留遗憾了。因为就作品的影响力、生效性和可能性等方面,已经完全超乎我的想象了。当然,只要有可能,我会继续坚持下去,做到我不能做为止。这取决于我的身体、我的自由和我的经济状况。从一开始,我就没有考虑做多少个作品来证明自己和获得认同,而是希望以艺术的名义做超越艺术的事。与其不断地变来变去,不如把一个系列做到极致。俯卧撑是一个涉及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庞大作品体系,既单独成立,又构成一个有更多可能的有机整体和可供追寻的脉络。十几年下来,已经创作了超过1700个作品,可以进行各种解构、重组和应用。比如曾经在法国巴黎您的艺术空间举办的《“姦”性别伤害的文化符号》中的俯卧撑系列,就是围绕这个文献展,在俯卧撑作品中提取与女性有关的作品结构而成。又比如前段时货车司机自杀事件成舆情热点,完全可以在俯卧撑系列中找对应的作品发声,告诉人们其实问题由来已久……我认为作品可以与各种问题对接、传播、互动、生效、再发酵,进而不断重返和影响社会,在实现艺术初心的同时让作品不断得到成长,相信您可以想象到这样做的效果和意义。

关于作品的传播和生效,一直有观点认为作者(艺术家)应该低调,作品完成后让权威人士和机构去说。我并不拒绝别人的支持与帮助,而且会心存感激,很好地配合。但社会已经发展到网络时代,自媒体越来越发达,作者更知道自己的创作的动机和目的,不应该将作品的命运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我是资深媒体人,深谙媒体之道。如果媒体认为你的东西好,对你有兴趣,会主动找到你;如果对你的作品没有兴趣,你非要去找人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比如说2010年我获得第53届荷赛奖之后,《环球时报》主动联系我做了两个整版的跨版报道,如果我主动联系绝对不可能这么做。有些人包括我的前妻以为是我花钱买版面做的,可能吗?此外,我会婉拒某些杂志找我,说我的作品很好,杂志封面加多少个内页优惠多少钱给做封面人物。俯卧撑是追问真相的,与这种做法相悖。如果媒体和网站确实认为值得报道,经营又有困难,可以考虑换一种方式相互支持。


《那一刻》2018年4月25日 美国政府对华为展开调查

 

何:我看到您获得过不少政府或国家级的奖项,这个让我有些小小的吃惊,一是您的这种艺术表达形式能够被国内接受(十几年之前);二是它们的观念…但我再仔细研究了一下的作品之后,发现它们其实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记录性,而非批评性,这可能也是您能够被体制认可的原因。在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了将当代艺术和艺术家们分门别类,太过于具有社会教育意义,或被纳入官方语境,被体制认可的艺术或艺术家常常受到人们的质疑,疏远甚至排挤…您怎么看待这些问题?您又是怎么将自己的创作和自己的作品定位的?

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微妙的问题。2018年我在《环境的力量》TED*GZ演讲了《俯卧撑:用当代艺术改变环境》,当中提到我的个性和背景经历,让我懂得在中国、尤其是现行体制下做当代艺术,除了注重通常意义的艺术元素外,还有一个因应环境做人的艺术。说到 “会做人”,也许有人会认为中庸、妥协、不彻底。但就像您前一段时间写的那篇文章《艺术家不是炮灰》,我特别认同。必须先因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否则早就成了牺牲品,就不可能构建如此庞大的俯卧撑作品体系,并在中国社会公开存在、传播、研讨、生效和不断成长超过十三年。当然,这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有关。我无法预计俯卧撑系列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中国未来的命运,但迄今为止作品是可以同时被不同意识形态所接受的,而且基本上不存在您顾虑的非此即彼的问题。在阿姆斯特丹“荷赛”获奖者演讲日上我曾表示,我享受并希望作品可以跨时代和跨意识形态。

文化学者和作家千夫长,在发表在《千页书》和《1000个俯卧撑·区志航作品展》中的《俯卧撑+N多种关系的文化描述》提到,俯卧撑作品有很的可能性,可以从新闻学、历史文献、社会学、人类学、当代艺术、文化、文学、政治、伦理、身体、教育、自由、道义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文化描述。我也曾经说过,俯卧撑作品可以参加绝大多数的主题展,因为很多领域都涉及到了。一如千夫长说的那样:“当代艺术走到今天,宿命般地就有了区志航的俯卧撑,于是,区志航的俯卧撑就与当今这个时代发生了各种繁复的关系。”我的“不彻底”恰恰是为了更彻底,而且一直在探索艺术新的可能,并通过作品对社会进行各种试探,特别有意思。一个被国内外媒体普遍认为应该被干预的作品能走到今天,不知不觉地在保守的传统文化和敏感的意识形态中拉开了一条缝,打开了一扇窗,同时被势不两立的意识形态包容接纳,不知道算不算是一个传奇?


区志航展览活动现场部分图片资料

 

何:您刚才说,您作品的影响力和时效性,也就是说您可以通过你的作品来对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您认为您目前所做到的努力给社会带来的效果已经到了那种程度?您向往更多的结果吗?

区:我不预设结果,只求能够按照自己的判断和追求的意义去做。至于最终这个社会和艺术史怎么看?不是我说了算,也不是我能左右的。我是一个体验型的现实主义者,人生无非几十年,我不希望在教条下生存,希望可以更多的体验,去获取和留下新知。俯卧撑就是我在做的看上去似乎不特别,深究下去应该是很不可思议的尝试。不是我本身有多牛,而是我特别幸运地找到了特别牛的方式对接。俯卧撑可能是有史以来耗时最短的行为艺术,连脱带拍10秒搞定;同时又可能是耗时最长的行为艺术,已经坚持了十多年。而且所有角色完全由一个人完成,所有环节也完全由一个人无缝对接,不存在诸如行为和拍摄分属不同作者的争议。在俯卧撑作品体系中,一个个重大事件也仅仅是碎片,可想而知潜在的能量。我认为当代艺术现成品不仅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也可以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感知公共事件。我找到了这些可能影响人们观念甚至社会进程的大事件,并找到了锁定和发酵它们的方式,还找到了它们的记录形式和文化阐释。相信这既是当代艺术现成品应用新的范例,也是行为艺术创作的一种突破。

何:我认为,这个是您提出的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您认为您的这种行为艺术表现方式是独一无二的,那您有没有申请版权?

区:没有。真正有追求的艺术家应该努力原创而不会模仿,而且我早就在社会公众层面“注册”了,谁模仿,谁傻。


《2019俯卧撑与国际共运》主题展台历封面

 

何:您可以谈谈你做了这么多年的俯卧撑,您认为你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比如说,观念方面的还是制作方面的?

区:最大的困难还是作品进入社会。

何:您说的“进入社会”是指哪一个层面?是指进入美术馆博物馆,进入公共视野,还是艺术市场?

区:就是作品重返社会。不要觉得俯卧撑作品被广泛的传播和认知,就认为重返和影响社会是很容易的事,其实有很多有形无形的障碍,毕竟是充满颠覆性的作品。如果安于在小圈子孤芳自赏,倒不是太难,但这有什么意义呢?此外作品的创作其实也很难,要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完全不由我控制的重大事件发生地,而且往往是敏感的公共空间进行裸体行为艺术自拍创作,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就不难想象有多难。


《景·观》中国紫禁城 作品2号

 

何:我看到了。特别是您在故宫的那个作品。我当时看到,心里一颤。就算十秒,冰天雪地的,想想都可怕。腿都冻僵了吧,还能撑得住?

区:很多时候需要靠意志力和使命感支撑。当时真的很冷,零下20度。身体还可以扛,最难受的是手指和脚趾,因为它们在身体的末端。

何:您当时是把摄像机调好了定时,然后飞快地跑到镜头前,摆好俯卧撑姿势拍下的?

区:是这样的。但您要知道,这些地方,不是想拍就能马上拍的,要等待不被发现的合适时机。我九点进去,十一点多离开,共拍了三个作品,迄今为止只公开了在太和殿前的一个。因为要随时裸体创作,还不能穿太多衣服,要知道有多冷。而且熟悉雪地拍摄的人都知道,特别不好把握,处理不当要么曝光不足,要么曝光过度,何况整个过程很长,光线和色温不断变化,必须不断调整,又不能戴手套,否则无法操作。结果我的手指被轻度冻伤,大半年后才恢复;脚冻得硬邦邦的,最后是硬塞进鞋里离开创作现场的。

何:您为自己的工作性质买过保险吗?现在看起来其实您的工作是具有极大的危险性的。这之前我没有将它想像的这么严重,我想其他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甚至包括您自己本人吧……

区:是的,有些地方的交通和地理环境的恶劣超乎我的想象,包括黑车、摩的等各种交通工具都用过,有些地方的环境更是不可想象,当地人无法理解我一个人到那里干什么。例如2012年到陕西镇坪拍计划生育中的“大月引产”事件,最终只能在河边桥下非常脏的位置创作……每个俯卧撑作品及其创作过程,几乎都可以写一本书。我这种情况可以投保吗?比肉身压力大得多的心理和精神压力怎么投保?还有家庭的压力,比如我妈妈在世的时候一度对我的创作很担心,毕竟经历过太多政治运动,但又不敢跟我说,让我姐姐转告我。我的前妻在媒体关于我的创作报道发表后,立即给我发信息:“请给我和你的女儿留点脸面吗?”很多行为艺术家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进行表达,我会很珍惜我父母给我的肉身,而且我相信,我不需要通过伤害和血腥,同样可以让身体行为充满力量。

何:所以您这个正正经经地可以被称作高危职业呀。

区:是的,例如2015年天津大爆炸,这应该是人类社会和平时期发生的最强烈的爆炸。我在爆炸过了头七的第八天,好不容易潜伏到了核心区的边缘。正准备进入核心区创作,被负责空气监测的武警叫住,说氰化物超标800多倍,没穿防护服不能进去,很危险。我当时真的很矛盾,因为我不仅没有防护服,而且还要毫无遮挡地裸体创作,的确很冒险。但如此惨烈的人为事故,俯卧撑怎么可以缺席?那一刻还真的有点视死如归的情结支撑着我。趁武警不注意,我还是悄悄进入爆炸核心区,完成了不知道会造成什么后遗症的创作。事后我曾经调侃地说:我本来可以活150岁,受氰化物感染,只能活100岁了。

何:您为什么不找个助手?

区:找助手会更麻烦,要知道这个过程非常煎熬人,为了等那个创作的瞬间,常常需要漫长的等待,有时候要等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因为什么时候可以拍完全不受我控制,至于危险就更不用说了,而且又不是什么旅游景点,可想而知陪伴的人有多郁闷。我有个外甥曾经跟我外出创作过,本以为很好玩,去一次就怕了。更何况多一个人,费用大,目标也大,还要各种兼顾,还是我一个人更方便,尽管会很孤独。

2007年6月24日开幕的《身体媒体当代艺术展》海报

2008.9.28区志航的“俯卧撑”在国家大剧院展出

第五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学术展《在这里,读懂中国·南方周末与区志航的俯卧撑》海报

何:也是,确实太难….有些理解了。另外,我有个问题很好奇的,就是在翻阅了您的一些报道和资料之后,没有发现太多的有关你作品的公共收藏这一块儿;是没有,还是没有报道,还是其他什么情况?可以请您谈谈吗?

区:很多人都关心这个问题,问我庞大的创作经费怎么解决。我并不拒绝市场,但基于我的个性和作品的特性,我从来不主动走市场卖作品,更热衷于让作品重返和影响社会。我希望作品未来的归宿是给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美术馆或博物馆,甚至可以整个系列捐给他们。一切都得看机缘,我希望收藏者能够真正了解和重视整个作品体系,从更多的维度进行探索,让作品继续生效和成长,而不是藏进冷宫,不见天日。我是完成了基本的生活积累,才开始转向当代艺术创作的,不依赖作品的销售生存,更在乎作品的生效性。我们这次的广州对话,就是一次共同成长的互动。

何:关于您说的这一块,我非常赞成。其实,采访和与有意思的艺术家或文化学者对话,是我自2015年以来一直在持续进行的一个项目,我在这一块儿甚至做了一个小基金。目前已经做了针对中西方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将近四十多个对话访谈录。也希望有一天能够整理或出版出来回馈给大家。跟您对您的“俯卧撑系列”的期待是一样的。文化的传播意义即在于此。其中的过程尽管没有您的那些经历曲折,艰难和戏剧化,但也不是那么的简单和容易。因为这个采访系列的完成,我几乎是在其他工作中见缝插针地进行的。它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也就是说靠它存活是不可能的),完全出自于热爱,觉得有意思,有意义….不敢说太大,也就是所谓的不辜负每一个可能起舞的日子,更希望能够得到反馈和共鸣吧。还可以跟我说说您送我这本台历吗?里面的每一幅都那么精彩和令人震撼。

区:这是以台历的方式做的主题展,学术主持人是著名艺术史家李公明教授,策展人是北京798映画廊艺术总监那日松,在中国影像界具有广泛影响。这是继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做的《2019俯卧撑:血肉之躯与国际共运》主题展之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做的《2021俯卧撑与红色中国》主题展。台历司空见惯,但以台历的方式做主题展似乎并不多见,我们看中台历可以突破通常展览空间、时间和观者的局限,去到哪展到哪,再结合线上线下展,效果特别好。这个主题展共用了70个相关的俯卧撑作品,从中共一大到武汉疫情,除了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和美国自由女神两个作品分别创作于俄罗斯和美国外,其他作品都创作于国内。作品《景·观》美国自由女神,被美国休士顿摄影双年展艺术总监史蒂文喻为一个传奇,曾参加美国休士顿摄影双年展慈善拍卖,拍卖价( 90x135cm)7500美元。《近代中国》毛泽东这个作品,创作于毛泽东在湖南韶山的故居,这里24小时都有武警守护,可以说无法创作。可能还是冥冥中的意志,居然给了我一个瞬间完成创作。

《景·观》法国巴黎共和国广场,2016年

何:您的状态特别好,无须急功近利地做事,这样也更容易出作品,出更好的作品。可惜前几年没有与您对接上,否则可以邀请您参加法国这边的更多艺术展览活动。我是一个偶然的契机发现了您在巴黎共和国广场的那件作品的,第一眼觉得很奇特,很棒;可以再详细地跟我说说那件作品吗?

区:这个作品创作于2016年1月31日,那天下午法国记者工会因抗议政府延长因2015年连环恐怖袭击实施的紧急状态,举行从巴黎共和国广场出发的示威游行。我为法国人宁愿面对恐怖袭击也不愿意减少自由而感动,而且共和国广场又一直是法国人表达诉求的地方,属于标志性人文景观,因而决定去现场看看,并寻机进行俯卧撑创作。那天下午下着时大时小的雨,我跟游行队伍一起游行,走了一段拍了很多照片,之后赶紧返回共和国广场,选择了一个侧面进行俯卧撑创作。游行吸引了警察的注意力,我冒雨完成了创作,被几个路人发现,还好,没出意外,作品的效果非常好。

何:听说您的一幅作品还获得过吉斯尼记录,能在这里具体聊聊吗?

区:2019年是摄影术诞生180周年纪念年,在福建举行的首届泉州(华光)国际影像双年展上,我不仅获得“当代杰出贡献摄影家”称号,还因为看到出席双年展开幕式的人数盛况空前,联想到合作由来已久的公共艺术作品《和》。“和”不仅是最中国汉字,是从个体到家庭到国家到世界最向往的状态,也是人类不惜一切去追求却又常常会忽略去打破,既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的永恒问题,正是谈“和”容易?此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中的精髓,“和”也应该与时俱进,赋予符合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所需要的内涵。已经坚持了十年的作品系列《和》,旨在通过公众持续的参与、介入、互动与传播,唤醒人们对“和”的思考。在台海局势处于紧张状态的2020年10月23日,终于与3333个学子一起,创作了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超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和》,并将这个作品选入《2021俯卧撑与红色中国》主题展中。

《那一刻》2020年10月21日福建泉州《和》

《近代中国》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

《2021俯卧撑与红色中国》主题展台历封面

何:能够谈谈你当下正在进行的创作项目,和你未来的拍摄计划吗?

区:我的创作其实蛮多元的,但不会太松散和短暂,主要有已经坚持了十多年的俯卧撑系列;从2008年就开始关于女性地位改变后反思的《在上?》系列;从2010年开始的《和》;还有一个去年受到“方方日记”和“武汉大妈”等事件的启发,开始创作的《女人的背负》系列。

何:非常感谢您能够接受我的采访,并很高兴能够与您进行如此深入的交谈。期待您更多的好作品,并期待在未来能够与您有更多的合作。

区:非常感谢,我也同样期待!

时代周刊Olivier Laurent (左一)表示:之前还没发现通过艺术方式系统介入新闻事件的艺术家;“俯卧撑”发现了新闻摄影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了这些问题;既介入新闻事件但又不是新闻摄影的“俯卧撑”让人耳目一新。

此对话2021年4月26日由何宇红完成于中国广州,5月31日整理于法国巴黎


区志航

区志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接触摄影,是一位打破传统的艺术家,他相信社会的进步在于公民的觉醒,并坚信艺术在其中的推动意义。在坚持超过十年以不变应万变介入重大新闻和历史现场进行“俯卧撑”系列创作的同时,他将作品重返和影响社会视为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断探索互联网时代当代艺术新的可能,使作品成为公众心领神会,具有广泛社会和学术影响,既可以在当下生效,又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具有文献价值的历史线索。迄今为止,区志航已经在世界各地创作了超过1700个俯卧撑作品,行程达上百万公里。凭借开创性的跨媒介艺术“俯卧撑”系列,区志航曾获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年度杰出艺术家、第53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奖、AAC 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艺术家提名、《南方周末》中国传媒年度致敬、中国泉州[华光]国际影像双年展“当代杰出贡献摄影家”等殊荣。


何宇红

何宇红,法国亚洲艺术家联合会UAAF创始人。旅法华人作家、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资深媒体人,全法记者协会会员,法国独立民主联盟UDI成员以及国际女性运动的倡导者。组织策划过数十场国际大中型艺术展览、拍卖会等项目,撰写出版有长中短篇小说《请不要去教堂寻找上帝》、《乘着空空的帆船去流浪》、《夜眼》、《自杀者》等;音乐剧剧本《石头的家书》,艺术评论《将艺术镶嵌在生命的总背景之中》、《当代艺术的峰回路转》、《基弗:废墟神话的缔造者》,《马塞尔杜尚奖及其文化反思》以及世界当代著名艺术家的三十余篇访谈传记等等。作品及言论见诸于国际各种专业文学艺术杂志、网站及媒体诸如雅昌艺术、凤凰艺术、凤凰卫视、画刊、RFI(法广)、TV5(法国电视五台)、芙蓉、人民网、新华日报等等,文字除中文之外,已被翻译成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