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德国呢喃

写作圆梦之旅

倪娜(德国)

孩提时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成为一名诗人、作家,没想到大半生以记者为稻粮谋。写作如同我的人生几度漂泊又从零起步,海外二十载虽没带给我物质上的财富,但是精神上的充实愉悦,亦是无憾的人生。
从小就喜欢看电影,现在想来,大概缘于对文学酷爱吧。从上高中文科班开始,如饥似渴地借书读书,抄诗写诗,接受外国文学经典的滋养,继而走上诗意远方、记者职责,文学抱负的不归之路。因此间在报纸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1997年被吸收市作协最年轻的会员。后来机缘巧合,师范毕业改行当上了报社记者,提拔到编辑部主任之后,北漂到北京大报做记者。

到了德国以后,受《中国人在纽约》电影之启发,我开始尝试在电脑上码字创作,2006年我的第一个电影剧本《牵手一起走过的路》诞生,于2014年有幸参加第二届北京剧本推介会展示。

2011年偶然投稿《外嫁女的辛酸苦辣》,引起媒体轩然大波,吸收录用德国《华商报》记者,我用笔名“呢喃”撰写大量新闻报道,开辟了作家专栏——“呢喃细语”,同时作为自由撰稿人投稿德国三家报纸、美国《侨报》和国内的《香港文学》《文综》《红豆》《知音》《小说界》《红杉林》《小小说时代》《华厦》《微型小说月报》等。并将剧本改编成长篇纪实小说,最先在《华商报》刊登连载,在我出任《德华世界报》总编后,又在此长篇连载。

2017年我的第一部长篇纪实小说《一步之遥》正式出版发行,为此中国作家协会凌鼎年先生特意撰写了书序,题目就是:倪娜的《一步之遥》离电影、电视一步之遥。在此再次感谢凌鼎年先生和美国纽约商务出版社冰凌先生的大力支持。

作为《华商报》的记者,我的脖子上戴了两个记者证:一个德国记者协会的记者证;另一个柏林国际电影节记者证。从此干上老本行,开启了我的海外记者生涯,同期陆续加入欧华、欧华新移民、世华等多个文学协会。 每逢二月十天柏林电影节开幕,就像送我二月生日的礼物一样令我开心兴奋,不仅可以观摩电影展的所有电影,而且采访国内参加电影节的导演、明星以及参赛的影片,之后文章及时见诸报端。

回顾十几年电影节记者采访生涯,很多有趣的人和事难以忘怀,经常在电影院、红地毯上,抑或在街上与国际明星、大牌导演不期而遇,合影留念,到熟悉他们的名字、电影和个人癖好,甚至绯闻轶事;在记者新闻现场发布会上,与中外导演、影星、作家零距离座谈提问,开阔了心胸和视野,提高了认识和精神层面的思考,从最初的兴奋激动到习以为常,不再被道德绑架,被名利虚名所左右。 那么为什么人喜爱看电影呢?我想大概缘于电影能够帮人造梦和圆梦吧。

人生追求最大价值不就在于梦想的实现过程吗?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精神层面的差距。人生短暂,人类在有限的时空中,任想象的翅膀翱翔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电影能够洞悉人最为隐秘的人性和灵魂样貌,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理,映照了人类探索世界所取得的科技经济等综合实力的成果。感慨电影人和记者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创造精神世界的神奇,成就人类的梦想,一个充满希冀和神奇的世界。

浸染在多元文化中,更能客观地思考冷静地反思,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受惠者,用笔端的温暖联通东方和西方,是改革开放四十年赋予我人生神奇的魔力。

时隔四年2021年我又出版了《海外之路云和月》,属于非虚构与虚构文集,跨文化视角的创作,用文学作品阐释了中西文化的“一步之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逾越的距离,也是我代表性作品的母题。 海外二十年生活经历,记者生涯,疫情时期对生死感悟、思考的记录和纪念。《海外之路云和月》的出版,荣幸得到海内外著名的九名大学教授联袂撰写推荐语。

作家用文字来表达作品的思想灵魂,只能以作品说话,即使取得成就也是作品的功力,不是靠嘴皮子功夫吹出来了,或靠资源以及某些世俗手段的巧取豪夺。 作家不是那些热衷于政治拉选票,党派竞选演讲的政治家;不是热衷于以赚取利益,价值最大化为目的商人;不是热衷于搞活动以募捐救助,承担慈善大使的活动家;不是热衷于以拯救灵魂,传经布道的传道士;不是热衷于舞台才艺表演,杂耍小丑,霓虹灯下模特走秀的演员;还有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各种粉墨登场。


2024年3月27日,在“第三届世界华人作家笔会”暨“首届海南影视文学论坛”(海口南国威尼斯城)演讲。

海外作家大多进入中老年,已熬过语言难、打工难、融入难,过了文化休克,水土不服,过渡到衣食无忧,时间和财务自由的稳定阶段,心甘情愿地被文学所绑架,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是因为母语让他们经常能回家,或走在通往家乡的路上,写作是通往家乡记忆的纽带。

只有那些献身文学如同宗教一样的写作者,把时间、精力全部投入文学抱负中去,燃烧自己,照亮世界,追求理想主义色彩,力求艺术形式创新,能给读者别样的阅读体验,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才能坚守作家的良心,领悟文学的真谛,文学写作和存在的意义。

记不得哪位文学大师说过,艺术品是人类活动的最高产物,是对所有苦难——人类那无尽的辛劳和受挫的努力——的最终解释。电影和文学都是艺术创作,是个人的经验和经历、视野和胸怀的综合展示,文学作品或电影比历史更加精准记录了现实的真实。 尽管虚构和现实平行地存在于现实生活里。假如现实社会作家、艺术家缺席、媒体哑巴,就会混淆是非,黑白颠倒,那么真相滞留在卡夫卡的《城堡》中走不出来,如此荒诞,荒谬的存在和延续,那将是多么不可描述的混乱和恐怖。

索尔仁尼琴说,文学,如果不能成为当代社会的呼吸,不敢传达这个社会的痛苦和恐惧,不能对威胁着道德和社会的危险及时发出警告。这样的文学不配称作文学。

2024/03/18修改稿于北京

 

作者简介:

倪娜,笔名呢喃,定居德国,欧华新移民作家协会理事,欧华文学协会会员,欧华、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成员,中国新归来诗人,柏林国际电影节特约记者,世界华文大众传播媒体协会理事,国际中文记者联合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法国和世界新闻网》主编(德国)等,曾任为《华商报》记者、专栏作者、《德华世界报》总编。

连续多年荣获世界华文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奖,发表小说《遇见娜塔莎》《边缘人》《哈弗迷思》《大师》《追光》《潮起潮落》《舒乐夫妇的阳台》等,部分作品已收录散文、诗歌、小说、随笔、汉俳等出版合集三十多辑,代表作《一步之遥》、《海外之路云和月》。